- 不限
- 生物降解材料产业
- 生物医药产业
- 智能零部件产业
- 聚乙烯新材料产业
- 预制菜产业
- 特种钢材产业
- 纺织服装产业
- 美妆产业
- 汽车(新能源车)零部件产业
- 智能压力容器制造产业
- 现代食品产业
- 肉制品绿色加工产业
- 粮油精深加工产业
- 其它
- 不限
- 电子信息技术
- 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 航空航天技术
- 新材料技术
- 高技术服务业
- 新能源及节能技术
- 资源与环境技术
-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 其它
赵慧臣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河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院软科学研究基地副主任、教育学部教育技术系系主任。
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教育信息化与智能教学等。
目前在《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5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1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5项、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2项,获得厅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10余项。
王怀友
博士,河南大学药学院副教授。2015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生药学理学博士学位;2016-2021年就职于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及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中药研发中心,期间协助组建“深圳市可食用及药用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并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2021年4月加入河南大学药学院。
中药质量控制及基于“药物-肠道菌群双向互作”的中药经典名方作用机制研究。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5项基础研究课题,完成以可食和药用植物为对象的产学研项目3项。在Food Chemistry,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等期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申请专利5项。
刘保光
河南农业大学动物药学博士,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药学)博士后,副高职称,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仲景方药防治感染性疾病作用机制、中药抗细菌微生物感染、中兽药逆转细菌耐药性等研究。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西藏自然科学基金、西藏教育厅、河南省卫健委、河南省人设厅等科研项目;在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d Infection Control、Gut Pathogens、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授权专利4项,荣获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河南省优秀毕业研究生、青年优秀论文优秀奖等。
李桧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河南大学副教授,开封市科技创新人才,河南大学青年英才。
神经形态材料与类脑器件,钙钛矿材料与太阳能电池,水凝胶材料与柔性感知器件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河南省科技厅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河南省博士后科学基金一项(一等资助)。迄今已在 Nano energy, Nano today, InfoMat,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9项,授权7项。
王东营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常用中药的配伍调剂、提取分离以及药理药剂,调味油脂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以及风味评价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或参与其它各级各类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个。作为主编(《药膳与饮食营养》)、副主编(《中医药膳食疗》)出版专著各1部。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周围三省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并且承担Chemical Review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60多个权威期刊审稿专家。先后获得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2016),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2021),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科技成果一等奖(2021),以及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6)。
司雯
复旦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生物学流动站博士后,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有机超分子材料的设计及合成、有机合成方法学及不对称合成。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发表SCI论文十几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
李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博士后,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质和有机固废高效负碳热解多联产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包括生物质和有机固废热解制备高值化学品、液体燃料联产高值气炭、生物质基碳材料、重整制氢等。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等纵向和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发表领域内高水平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2部,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6项。研究成果获得河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一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6项。
高峰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院长。现为湖南省市级领军人才C类人才,省市级产业领军人才,长沙市高层次军事科研“一类”人才、长沙高新区“骨干人才”,湖南军民融合发展中心专家,长沙市科技委项目评审专家,湖南省电子信息协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图像智能解译、智能感知与自动化。
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重点项目2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重大专项项目2项、主持国家973项目3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重大专项6项,国家973项目6项,国防科技创新项目1项,国防型号项目1项等。所得的科研成果发表在了IEEE、电子学报、计算机学报等国内著名期刊上,撰写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4项。
朱亚南
浙江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理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结构生物学部(STRUBI)博士后。博士期间师从非线性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欧阳欣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冷冻电子断层成像和单分子蛋白质动力学,致力于发展高分辨细胞冷冻电子断层技术,并从基本的物理定律出发,揭示细胞原位状态下生物大分子的动态组装和活性机制。
近年来在Nature,Molecular Cell,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NAS,Structure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史显磊
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双创人才”、徐州市“双创人才”,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焦作市高层次人才,河南省青年科学家;担任河南省化工学会理事、河南省化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教育部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安徽/河北/江西/河南等多个省份科技专家库成员;国际期刊Catal Today、Front Chem、Processes化学研究特刊编辑和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绿色催化与反应工程方面的研究,以工业催化“节能减排、降耗低碳”为目标,积极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主持(或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联合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JG专项、河南省基础研究专项、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以及企业协作项目等20余项;发表SCI研究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发明专利7项,多项技术在企业成功应用;先后获河南省自然科学学术贰等奖(第一)和一等奖(第一)各1项、亚太离子液体与绿色过程青年学术奖(GEE冠名)、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奖励或荣誉。